甲午年警钟为谁而鸣?

【2022-09-24】

  ◥2013年12月30日下午,安倍晋三出席东京证券交易所“大纳会”,敲钟宣布交易结束。 东方IC供图

  2014年,又一个甲午年,巧合还是宿命?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,中日这两个近邻间的摩擦已经让整个世界看得心惊肉跳。在即将到来的这个甲午年中,双方角逐是否将进一步升温?而在这场角力中,中国又该如何应对呢?

  2013年12月30日,安倍晋三出席了东京证交所庆祝年终休市的“大纳会”。日经指数在2013年上涨了整整56%,创下了六年以来的新高,这对上台后力推“安倍经济学”的本届日本政府来说无疑是个莫大的肯定。在“大纳会”上志得意满的安倍似乎也已开始得陇望蜀,“2013年是经济年,2014年将是安保年”,他的手下们已经开始向日本媒体如此放话。

  实际上,在未来的一年中,无论“安倍经济学”是否依然风光依旧,“安倍军事学”愈发强硬都将是无可避免的。对于上台前就曾许诺过要“找回强大日本”的安倍来说,提振经济和加强防卫力量是其用以争取民意的两只手。当经济给力时,在军事上秀强当然是锦上添花的后招,而当经济疲软时,对华挑衅则成为转移民众注意力的伎俩。这套手法,在安倍上月参拜靖国神社时已有所显露了。早前因保密法得罪了民众的安倍,在靖国神社里晃了一圈后立刻在国内迎来一片掌声。《产经新闻》报道,当天其推特留言量创下了东京申奥成功以来的新高,其中充斥了右翼势力为其鼓掌叫好的声音。

  120年前,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前夕,日本军舰击沉了负责运送中国士兵的英国商船“高升号”,这一暴行引发了欧洲列强的震怒和谴责,消息传到中国后,朝野充满“得道多助”的乐观情绪,此事成为清廷最终决定对日宣战的一大诱因。但真到了开打时,国际舆论却迅速转向,列强或严守中立,或暗中支持日本。这一巨变的原因是,日本成功地将自己伪装成了与欧美同进退的“文明之国”,再加上暗中利益的许诺,最终使国际舆论倒向日方。

  120年后的今天,当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行径引发各国批判时,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,在外交方面,安倍政府也在耍着与当年类似的诡计——“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外交”代替了“文明之国”成为安倍孤立中国的新概念。而利益许诺方面,安倍更加慷慨,2013年12月27日,在美国对“拜鬼”表示“失望”后第二天,安倍批准了日本政府为美军冲绳新基地填海造地的计划。该计划一举解决了困扰美日同盟多时的冲绳基地问题,令华盛顿转嗔为喜。一位五角大楼官员近日特别强调说:“在日本与中国关系紧张之际,此举(建造冲绳新基地)在亚太地区有象征意义,说明美日之间的关系是21世纪关系。”

  正如“甲午”让中日想起1894年一样,2014这个年份让全世界更多国家想起了1914年。在那一年的元旦,人们正享受科技革新带来的日新月异的生活,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狂飙突进,很少有人想到战争即将来临。与法西斯主义者蓄谋挑起的二战不同,一战的起因,不过是新兴大国与传统大国在“日常摩擦”中不慎碰出的火花,各方都算着各自利益的小账,以至于火花点燃了民族主义的干柴,并演变成烧毁整个欧洲的大火。

  时光荏苒,百年匆匆。在当今的东亚,安倍无疑扮演了玩火者的角色。但百年前的一战,同样也给中国带来了启示。作为处在地区政治版图中心的大国,中国的一举一动势必受到周边各国的高度关注,想要崛起,需要更多的技巧与智慧。中国所作出的“和平崛起”的承诺,其实正反映了这种智慧。如何应对安倍政府目前的种种挑衅,如何处理好与日本这个积怨百年的邻邦的关系,是崛起中的中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,也是世界瞩目的焦点。作为正在成长的新兴大国,中国应该有气量和智慧用不同于传统大国的方式,度过这道险滩。